新闻中心 /News
第6集《摄大乘论
第6集《摄大乘论这一科是讲到所知依。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,我们想要去改造我们的生命。那你要改造生命,你要知道生命的根源在哪里?否则你没办法改造它的。生命的根源,简单的说就是所知依。
这个所知依,本论提出了三种相貌。前面是讲到阿赖耶,所谓的摄藏;这以下是讲到阿陀那,就是执持。执持前面是引圣言量来说明它的存在;这以下是依止它的义理,来证明阿陀那的存在。这以下有一个问答,先看问:
怎么知道所知依的自体,又可以称为阿陀那识呢?又可以称为执持识呢?它除了是有摄藏义,所知依又可以当作执持义,这个执持义是怎么安立的?它提出这个问,这以下回答:
执持这句话,在本论当中有两层意思:第一个是执受义,这个受是感受的受;第二个是执取义,取就是取着的取。这个执受跟执取合起来就是执持。我们从它生起的次第,先解释什么叫执取,执取就是下面这一段。什么叫执取义呢?一切自体取所依故。这个自体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自体,就是它五蕴色心的自体。这个五蕴的色心自体天博TB,为什么叫取所依故呢?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这个取所依就是说:在十二因缘当中,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这个识到名色的过程,就是由阿陀那识这个执取,来扮演这个角色,使令我们从这个识而变成名色。
我们解释一下。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,前六识都停止活动了,这个时候就只有一个所知依,就是第八识,或者阿陀那识现前。阿陀那识它有很多的种子,就像瀑流一样,在那个地方生灭变化。这当中会有一群成熟的业力,它会表现出来,来主导我们的心识,去跟父母遗体相结合。就是阿陀那识当中的业力,有一群是成熟的,这个成熟的业力,会引导我们的心识、或者讲推动我们的心识,去投胎,投入到父母遗体当中去。当阿陀那识进入到父母遗体的时候,这就是所谓的执取,就是一切自体取所依故。
这样子讲,等于是一个有情众生新生命的开始。这个新的开始之所以能够开始,是由阿陀那来主导的。刚开始的时候,这个色心诸法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,但是慢慢的执受一切有色根故,他能够增长广大,他能够活活泼泼的生存在世间。就是阿陀那不但是去执取这个遗体,它还把这个遗体慢慢慢慢的把它执受,使令它不失掉,它不会死亡。这个有色根,什么叫有色根?这六根当中,前面的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它是由四大所成的,叫有色根;第六意根,非四大所成,叫无色根。它能够执持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使令它慢慢的增长广大。这个就是阿陀那识的功能,就是它引导你的心识去投胎,然后把这样的一个胞胎,慢慢慢慢的把它执受,使令它增长广大。这以下征:
我们先解释这个执取义,看下面那一段。又于相续正结生时,在我们生命的相续当中正结生时,这个正结生时就是我们在受胎的时候,或者说是投胎的时候。我们前面说过:有情众生的生命,是果报相续的。你死亡以后,它又会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,就是所谓的相续正结生时。这个时候,阿陀那扮演什么角色呢?取彼生故,执受自体。它能够在他内心当中,成熟业力的推动,取彼生故。这个生就是父母遗体,它能够引导我们去跟父母遗体相结合,而产生一个色心的自体,就是名色。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变化当中,阿陀那是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。
这样的一个父母遗体,经过阿陀那的执受,它会慢慢的广大,我们看前面那一段:有色诸根,由此执受,无有失坏,尽寿随转。慢慢慢慢的长大,阿陀那又把这样的根身执受。它能够执受,它也不断的释放业力,使令它不失不坏,尽其生命相续的转生。
所以有人说:一个人以四十岁为中间点,就是你四十岁以前的相貌,多少带点遗传;但四十岁以后的相貌,就跟你业力有关系。因为你这个阿陀那它……,当然刚开始你有这样的色身,是阿陀那这个心识去跟你父母遗体和合,所以你一定会带有你父母遗体,这个是很正常的;但是随着年纪的长大,因为你阿陀那本身也有业力,它本身不断的释放业力,这业力也会主导色法不断的变化。所以四十岁以后,你就不能再怪你父母亲,把你生得好不好(哈──);因为这阿陀那已经慢慢在主导这个色法,不断的变化。
我们看前面的阿赖耶,它只是很粗分的讲到摄藏,它摄藏业力,变现果报。这个业力怎么变现果报,它没有讲出来,但是阿陀那讲出来。就是在内心深处当中,有一群业力来主导我们去投胎;投胎以后又不断的去滋润这个色法,使令它无有失坏,尽寿随转,慢慢的增长广大。最后作一个总结:
前面的阿赖耶叫摄藏;这个地方就是执持,有执取义跟执受义。不过这个地方阿陀那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。我们净土宗很重视临命终,你平常千念万念,就是求得临终正念。所以这个临命终对净土宗来说,可以说是判定一个人成功失败的标准。所以我平常跟烦恼很多次的作战,有时候成功、有时候失败,但这都还不算成功失败。真正的成功失败,是临终那一个最后的大决战──真妄交攻的大决战。成功了,永做闲汉,拚个今生,永做闲汉,从此以后解脱这些苦恼的三界;失败的话,你再来一次,就这样子。
这个地方的成功失败,我们净土宗很习惯说:临终有随业往生,有随念往生,是不是。你这个人如果正念没有现前,就随业往生。其实这个随业往生,跟心念也是有关系的。
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临终的时候,是由成熟的业力来主导你的心识(阿陀那识)去投胎。什么样的业力叫成熟呢?这个地方是个问题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你要是临终的时候,不断的去忆念某一个事情,这件事情的业力就容易成熟。
就是说:你平常在用功的时候,你稍微检查一下你这个阿陀那识的功能。当然检查是第六意识,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当中:有些事情是挥之不去,它经常会出现,哪些事情你总是放不下?这件事情好象你一定要把它做了以后,你才满意了。这样子,这个念头对你就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危机了。就是说临终的时候,它就会对你的生命产生主导。你不断的去忆念某一件事情,你就很容易碰触到这一部分的业力,使令它成熟。当然你要是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弥陀,这个时候阿陀那识就不是跟父母遗体结合,而是跟阿弥陀佛的功德结合。
所以说我在这个地方,我们必须要跟所有修净土宗的人互相勉励:我们修净土宗的人,往往是偏重修善,不重视断恶,就是你只要念佛就好。其实你念佛是培养往生净土的一个正面力量;但是我们内心当中,有很多负面的力量,你要尽量排除。如果你只是栽培正面的力量,你也栽培负面的力量,而负面的力量是熟境界,往生的力量是生疏的境界,临终可能你就跳不过去了。所以你不能够说很多事情,临终再请人家来开导我。
其实一个修行人,你平常检查你就知道──足以引导你内心业力的是哪些心念?当它出现的时候,你不能够说:啊!转念念佛,把它转掉。因为即使你把它转掉,那个功能还是在啊!只是它变成潜伏!你要能够很彻底的放下,就一定要修观,说服你自己这个东西是虚妄相、是苦恼相,这个念头就永远不再生起了,这个负面的力量就会消失掉了。
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要跟净土宗的学者,互相勉励!念佛是培养正面的力量;但是你也要尽量消除一些负面的力量,就是这个阿陀那的势力。它今天会引导我们在三界里面执取,这种力量要尽量把它破坏掉。你说临终无障碍,其实你自己占百分之九十;外境的刺激,其实那只是增上缘。所以这个地方阿陀那就讲得很清楚了,我们今天从业力会变成果报,就是又于相续正结生时,取彼生故,执受自体,就是我们自己要去投胎的,不是别人强迫我们去投胎的。
这个所知依的自体,除了阿赖耶、阿陀那,还有第三种功能叫做心,那么心也是一样,先引圣言量,再引义理来证明。先引圣教量,看论文:
这个所知依的自体,也可以叫做心。怎么知道呢?因为世尊在经典当中,经常提到心、意、识三。佛陀在经典当中,习惯性把我们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,分成三大类:
佛陀习惯性把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识分成三类。这个地方是说:前面在讲到所知依的时候,是单单的讲到第八识,它的阿赖耶、阿陀那。但事实上,我们要知道第八识,是受着前六识跟第七意识的影响,所以八识是相互作用的。你要谈所知依,你不能够只讲第八识,因为阿陀那为什么会投胎呢?因为第六识不断的忆念某一个法,去刺激它的业力,所以触动阿陀那去投胎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前面只是单独的讲第八识,这个地方讲到所知依,就把八识的相互作用都标出来。
释名当中分两科:例释意名、正释心名。先例释意名,解释这个意。在心、意、识当中,先解释这个意。意当中分三科:出体、证成、性摄。先出体,先指出它有两种自体:显识依、释得名。两种自体当中,第一个是无间灭意,第二个是染污意。身为意,当然是一种恒审思量。恒审思量,基本上在我们生命当中,它扮演两种功能:第一个无间灭意,第二个染污意。先看第一个功能:
这个思量、这个意,有两种差别的作用:第一个与作等无间缘,这个等无间缘,就是说心识它是相续的,它生起消失、消失又生起,中间没有间隔,它不会中断停止。这样子第七意识的相续作用,它能够当作所依止性,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依止,叫做染净依。就是说第六意识要生起,它必须要仰仗第七意识相续的作用,第六意识才能生起的。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,后面会说明。你要依止它生起,那你就要受它影响了。这个地方所依止性,下面地方就解释什么叫所依止性呢?因为无间灭识,能与意识作生依止。就是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常相续,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依止,这第六意识生起,要有第七意识当作染净依,就是讲这个意思,就是说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。第二、染污意,它本身是染污的,看第二个:寅二、染污意。
第一个、覆盖真如,让你对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产生迷惑,就是染污了。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:内心当中有一个自我,我生命的本来面目不是空性的。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?就是这个染污,这个第七意识在干扰你,它覆盖真如。
那第七意识它的缺点在哪里呢?它有四种的烦恼经常释放出来,来干扰第六意识。我们看哪四种烦恼:这四种烦恼生起的因缘,一者、萨迦耶见;二者、我慢;三者、我爱;四者、无明。
它生起的次第,应该先讲无明。这个无明就是愚痴,这个地方的愚痴,特别指的是我痴,对我空真理的迷惑不清,就是无明。对我空真理的迷惑,无明只是迷惑不清,长时间的不清以后,就产生了萨迦耶见。
这个痴跟见不同。见它是产生一种颠倒的认知,愚痴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对、也不知道什么是错,他还犹豫不决。当它变成见的时候,他很清楚的知道,他已经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;但是他所认知的对,是错误的、颠倒的认知,所以叫做我见。
由愚痴的增长,而变成我见,我见以后产生我慢。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生活,习惯性总是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,自己是不可取代的,把自己的地位高举起来。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,第一个就是修自他平等,其实我们跟其他众生没有什么差别,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,想要离苦得乐,就是这样子而已。但是我们习惯性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,这是我慢。
三者、我爱,我们不但与众不同,我们还爱着自己,在一切人事因缘当中,跟自己利益有关系的,我们会去保护自己。这就是第七意识,它所释放出来的四种的功能: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。我们看:
这个此就是染污意,它就是第六意识杂染的依止处。怎么说呢?怎么说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杂染依止呢?因为第六意识,识复由彼第一依生,这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。就是前面说的无间灭意,第六意识要活动,一定要附在第七意识的身上,它不能离开第七意识单独活动,不可以的。你要活动,你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才能活动。生起以后呢,第二杂染。(这个第二杂染的下面,要加一个逗号,就是第二杂染,逗号,了别境义故,应该是这样子的。)那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:第一个、它要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;第二个、它受到了第七意识的杂染,来了别这六尘的境界。所以我们作个总结:
第七意识,它有等无间义、有恒审思量,产生我爱、我痴、我慢这样的义故,而构成这个意的成立。这个地方的第七意识,大家要注意: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,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。
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功能,我们自己也非常不喜欢,自私的心态,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做;但是它就会表现出来,高慢心、嫉妒心。这个心念,有时候你看它看久了、看不习惯以后,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:啊!干脆全部消灭掉。你就一股脑的把心的功能全部消灭掉。这样子的话,你把功能消灭了,你要生善、度众生也不可能,灰身泯智了,这就是小乘学者的悲哀了。
大乘学者就告诉你说:第六意识没有错,第六意识本身它是无记性的;今天它有的功能,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干扰。所以我们经常说:你修行,你在对治烦恼之前,你先思惟一个法语──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就把这一念分别的心,用真如门把它回归到原点:原来我们本性是我空、法空的清净。你把这个何期自性……念三遍,这个时候,你要对治烦恼会比较容易。
也就是说,我们第六意识习惯跟第七意识在一起,受到它我爱、我痴、我见、我慢的影响。这个时候,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,先念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先对治这个染污意,让它跟染污意脱钩,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它就醒过来了,它就比较好对治。
所以你要不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,你对第六意识会产生错误,以为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,这第六意识是染污的根源;其实第六意识它没有错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:因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,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,而不幸的是,第七意识是染污的,所以它受到它染污的影响;但第六意识本身没有染污,所以它还是有希望,它可以发菩提心,修六波罗蜜,成就万德庄严。所以你要对治的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,所以这个地方讲第七意识的建立很重要。怎么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呢?这以下,看子二的证成,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。
怎么知道我们内心当中的明了活动,我们这第六意识是受到染污意的干扰影响呢?因为在小乘的经论当中,幷没有提到第七意识的存在,所以小乘的学者对第六意识,就全部的掉了。大乘的学者,为了挽救这个过失,他就必须要建立染污意的存在,让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撇清。
寅二、答(分六:卯一无不共无明过;卯二无五同法过;卯三无训释词过;卯四无二定别过;卯五无想无染过;卯六我执不恒行过)
这当中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,有六个回答:一、无不共无明过;二、无五同法过;三、无训释词过;四、无二定别过;五、无想无染过;六、我执不恒行过。先看第一个,没有不共无明的过失。
这个不共无明,我们内心的无明有两种:第一个叫相应无明,这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,由环境的刺激引生的,叫相应无明,或者也叫做枝末无明;第二个叫做不共无明,它不必环境的刺激,它就会存在的、俱生的,或者叫做根本无明。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这样子不共无明就不能建立了,我们看这个论文的意思:
假设没有第七意识,这个不共无明这个不共,这个无明烦恼是不共于其他烦恼的,很特别的,可以说是俱生的,你不用其他烦恼的资助,它就会存在的。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那不共无明就不存在了,这样子就会产生凡圣混滥的过失。
怎么说凡圣混滥的过失呢?因为第七意识的无明是相应无明,这个相应无明它必须有染污环境的刺激才有;但是第六意识,有时候到了三宝的境界,它能够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,诶,它也产生了清净的心性,他也发起菩提心、持戒、念佛。第六意识,他这样的一个清净心,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的不共无明,这个时候,这个人就跟圣人一样了。如果说我们心中的无明,只有相应无明的话,这样子他在清净的环境所栽培的清净心识,就等同于圣人了,这样子凡圣的区分就混滥了。
也就是说,一定有一个微细的不共无明,不管你内心当中如何的清净,这个俱生的烦恼──我执、我见永远存在的,这跟外在的环境没有关系。
所以这个地方不共无明的建立,等于是作出了凡夫跟圣人一个明显的判定标准。如果没有不共无明,凡圣就没有办法判定了,这在修行当中,就是一个严重的过失了。所以一定有第七意识,才能够建立不共无明。
前五识不能攀缘过去跟未来,它只能够了别现在,你能够了知过去跟未来,那都是你第六意识在打妄想,前五识只看到现在而已。
前五识了别境界不带名言,它不能带名言都是现量的,它是直接了知的。当你带名言的时候,那表示有第六意识的带动,所以俱为现量。
这五同法当中,这个地方特别指出来的是俱依色根。就是说前五识的了别,一定有它所依止的根,眼识依止眼根、耳识依止耳根,乃至身识依止身根,它有它的不共所依。假设没有第七意识,第六意识没有根,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是互相合作来了别境界,第六意识没有根,那前五识也没有根,那五同法就不能建立,就产生严重过失了。我们看它的解释道理:
因为前五识的了别境界,一定要有眼等五根来当作它不共所依,或者讲俱有依,这个俱有依,就是它是同时存在的。既然前五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,有它所依止的根,那第六意识也要有依止的根。那你说第六意识依止谁呢?你说第六意识依止第八识,这不可以,因为第八识是前五识共同依止的;这个根必须要不共的、它专有的,那只好说第七意识。所以第七意识不能建立,那第六意识就不能了别了;因为第六意识的了别,要依止第七意识当根,它才能够生起。这个地方是讲到: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第六意识的了别就不能生起了。
这个地方是说,这个训释词,这解释名词,就不能存在了。我们这一段,看前面的第十四页,佛陀讲到我们的明了性。
心、意、识三,这个心是第八识,这个识是前六识。如果说没有第七意识,那这个意是谁呢?这个谁,你就讲不出来了,这个解释名词就有过失。说是佛陀明明讲出有心、意、识三种差别:心是第八识;识是前六识;那你没有第七意识,这个意到底是谁?就没办法讲了,就造成训词的过失──解释名词的过失。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,因为后面会比较多。
这个所知依,它是很深层的来探讨我们生命的根源。我经常有一个观念就是:你要改造生命,你一定要先了解生命。你不了解生命,就算你能够作部分的改造,到最后一定会错损菩提。因为你不知道什么该断、什么该保留,等到以后,你一定会因为你过去错误的修行,付出惨痛的代价。与其这样子,我们倒不如刚开始起点的时候,就把内心详细的分析:谁是过失点,谁是可以去带动的,谁是可以依止它修行的,谁是一定要对治的,你要把你内心的状态弄得很清楚,你要知道你在干什么。
你这样子,才能作出你内心整个生命的规划。虽然你内心当中,有很多的过失要处理;但是你很清楚过失是哪些,你很清楚。你不能够什么都靠直觉,反正就是所有的念头全部断掉,这样子不但是你本身的压力很大,以后在成佛之道当中,也会引生很多很多负面的副作用。
所以这个地方所知依就是说:无着菩萨引导我们,很深层的去探讨我们内心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,为什么会产生流转的力量?为什么会有清净的力量?等你了解以后,虽然我们一时半刻不能完全做到;但是你的方向清楚了,这就是我们讲的所知依,一切的杂染法、清净法的依止处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推荐在孩子15岁之前给他看这套《漫画版变通》,因为读了《漫画版变通》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加的聪明!
推荐在孩子15岁之前给他看这套《漫画版变通》,因为读了《漫画版变通》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加的聪明!
推荐在孩子15岁之前给他看这套《漫画版变通》,因为读了《漫画版变通》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加的聪明!